当前位置:研教网 > 专业库 > 新闻学 > 中国传媒高等教育与文化自信心的养成

中国传媒高等教育与文化自信心的养成

来源:研教网 发布时间:2017-11-02 发布者:tb

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候,曾提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教育领域紧密相关,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传媒高等教育是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既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时代要求,也受到行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影响。处在这个新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中,传媒高等教育需要积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

一、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心

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自信,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优势和长处的传承、学习、了解和掌握。传媒高等教育可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学科专业知识,增强传媒专业的课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力。通过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学习者可以了解如何通过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凝聚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通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像传媒作品策划和制作,可以理解感染人、教化人的实现过程;通过感同身受、亲力亲为等实践过程,学习者可以更深刻理解和接受我国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传播规律。老报人范敬宜曾经谈到,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没有文化自信,很难生产出符合自身文化价值的作品来。成熟的传媒人才,势必是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内涵并为文化表达与传播扎实贡献的从业者。因此,传媒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课堂、多屏教学、微课慕课等新信息化技术和新教学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牢固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自信心,并切实有效地推动传媒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教育自信心的养成。

二、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应有利于增强文化鉴别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心

中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因此,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利弊。近代以来,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文化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居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而我国文化由于清朝晚期的朝政腐败和闭关锁国而有一百多年处于被轻视和怀疑的地位。但事实上,西方文化之所以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是因为其科技进步使然,而我国文化近代以来处于相对落后,乃是清政府昏聩和朝政腐败使然。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域、国度、时空的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同时文化中各种良莠信息并存,甚至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甚嚣尘上,因此,传媒高等教育更要促进媒体素养,提高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和批判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坚决捍卫和牢牢掌握文化自信的话语权,并通过传媒教育和实践强化文化自信心,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选择新时代文化的自主地位。

三、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应有利于研究媒体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心

加拿大传播学巨擘麦克卢汉曾提到“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是从宏观角度阐释媒介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的性质、其内在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迁。在其“泛媒介”观点中,他又给“媒介”一词做出了最广义的定义:人的一切外化、延伸、产出,即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过程。从印刷媒体到广播媒体,再从影视媒体到互联网媒体,都深刻影响过人们社会生活,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分享经济,已经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剧烈冲击和对文化理念进行了颠覆式的创新。例如,我国的许多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模式已经被西方模仿,电子支付甚至被认为有望动摇国际上以美元为货币本位的支付体系。新媒体产生了新文化环境和新文化特征,新文化出现又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因此,传媒高等教育应积极利用自己研究媒体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媒体资源,切实肩负起研究媒体文化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历史重任。

四、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应有利于对外传播文化和彰显文化自信心

传媒高等教育本身既传承着文化,又在创新着文化,同时还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动力源之一。传媒高等教育根据专业知识属性和传播规律,积极研究文化对外传播问题和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能力建设。因此在新时代的媒体文化语境中,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愈发重要,国际的反馈效果也反映了我国文化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事实上,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国际间传播的核心途径和方式。传媒高等教育可以配合国家对外交流战略,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制定传播策略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传媒大学参与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及相关研究就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彰显文化自信,包括传媒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高等教育都应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和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化传播平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

在线报名

京ICP备09046824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科技大厦 电话: 400-617-2669

在线报名

毕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