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教网 > 院校库 >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师资介绍——法学院陈瑞华

  北京大学师资介绍——法学院陈瑞华

 

北京大学师资介绍——法学院陈瑞华

  陈瑞华

 

  基本简介:

  陈瑞华,男,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先后于1989年、1992年、1995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7年7月出站被聘为副教授,随后被破格评为教授,2005年获“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2年1月至6月,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省法官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维权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顾问。

  主要课程:

  陈瑞华教授在北大法学院为法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在职研究生班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其中主要的课程有:为法学博士生开设“法学前沿讲座”;为法学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学方法论”、“人权法讲座”等课程;为法律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为法学本科生开设“刑事诉讼法”、“法学方法论”等课程。曾先后连续四次被法学院学生评为“十佳教师”。

  研究方向:

  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律诉讼程序、司法制度。

  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有《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看得见的正义》、《刑事审判原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八十余篇论文。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

  《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 200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 2005);

  《看得见的正义》(2000);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 2008);

  《程序性制裁理论》(2004 , 2010);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8);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

  《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

  《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

  《程序正义理论》(2010);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

  先后在中国主要法律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法学研究/2000/5;

  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中外法学/1996/2;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比较,政法论坛/1995/3-4;

  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2000/3;

  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政法论坛/1999/5;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中外法学/1997/2;

  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外法学/1998/6;

  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6;

  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政法论坛/2001/4;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法学研究/2002/5。

  荣誉奖励

  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曾先后连续四次被法学院学生评为“十佳教师”

  其他事项

  陈瑞华教授的社会兼职主要有: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维权委员会顾问;

  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

京ICP备09046824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科技大厦 电话: 400-617-2669

在线报名

毕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