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648234
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研教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 > 金融学 > 简章

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对冲与财富管理方向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学制:2   学费:26000   上课地点:北京

重要通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3)36号文件,原“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流程不变!

一、学校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人民大学的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排名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二、培养目标

在美国,华尔街的80万金融精英创造的利润占据全美企业总利润的30%上下,但其中大多数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并不高,绝大部分利润进入了极少数人的口袋,其中主要是对冲基金经理。对冲基金又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量化对冲基金(代表人物是大奖章基金的西蒙斯)和宏观对冲基金(代表人物如索罗斯)。前者依靠数学和统计分析能力把投资视为复杂的解题译码游戏,后者则以经理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来预判乃至操纵市场价格的波动。

数十年巨额贸易盈余为中国人带来了巨量的储蓄有待全球配置,但是至今绝大部分仍然沉淀在美国和欧洲国债中获取极低利率。这种状况背后是一系列无奈,其中包括可靠而又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资产管理实战人才的严重缺乏。随着金融货币系统改革的稳步推进,国内各种投资品种大为丰富,大国间争夺全球货币、商品和资产的定价权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中国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铜、棉花、港股等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往往难以持久,遑论在更广阔的全球金融货币市场上攻城略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剑走偏锋、根基不牢。时代在呼唤着中国的索罗斯。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金融、政经与宏观对冲专业知识,具备全球视野与市场解读能力,并最终能独辟蹊径开创自身传奇的资产管理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置

题库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济)

高级宏观经济学

高级微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非题库课程

专业外语

自然辩证法

数理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世界经济专题研究

国际资本市场研究

高级国际贸易理论

开放宏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贫困经济学

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

方向选修课

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体系与金融交易策略

全球宏观对冲

汇率研究与风险管理

四、课程增值

本课程倡导终身学习,所有报名学员在修完所有研究生阶段必修课程后,均可根据课表随时回校参加其它公开课、国际论坛、讲座等。

五、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业务熟练,勇于探索,勤于学习。

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课程研修班学习。

六、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正在招生中

2、报名手续:

(1)填写课程研修班报名登记表;

(2)交验本人最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身份证复印件;

(3)交同一底板(非红底)二寸照片2张,一寸照片4张。

七、资格审查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行资格审查。

八、培养方式

1、学制:课程研修班学制两年,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考试:国家统考每年一次,学校题库考试每年两次,学院非题库考试随堂考。

3、考试资格:学士学位满三年后,可申请办理考试资格卡;符合条件可申请参加全国统考,通过考试后获得本专业相关证书。

4、上课时间:周末班每月隔周周末上课,周六、日连续。

九、授课地点

于中国人民大学校本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进行授课。

十、教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研修期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发给学员讲授大纲或材料;规定必读及参考书目,以利于自学。每门必修课撰写一篇课程论文或两篇读书心得。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59648234

邮箱:admin@yanedu.com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投资与风险管理方向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旅游经营与投资方向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欢迎咨询

QQ咨询 王老师 刘老师
电话咨询 010-59648234
免费电话 立即免费通话

正在提交...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打给您,接听免费!

如何称呼您:

您的电话:

扫描二维码
京ICP备09046824号
Copyright © 2004 - 2016 中国研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