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教网 > 院校库 > 中国传媒大学 > 【记者节】金勇:从新华社到中传讲堂

【记者节】金勇:从新华社到中传讲堂

来源:研教网 发布时间:2018-01-08 发布者:yanedu.com28

金勇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新华社江苏分社实习记者、编辑,《苏州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

自1997年在中国新闻学院读书开始,“新闻”就驻扎进了金勇的人生。此后的二十年间,他经历了从新华社记者到苏州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再到中传教师的身份转换。在金勇看来,先积累实践经验,再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从一线到幕后,金勇对记者行业有了不同的理解,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新闻的初心。

金勇就读的中国新闻学院是新华社直属高校,1998年11月,他经推荐进入新华社江苏分社实习,在政文室担任实习记者,工作内容主要是参与报道江苏省内的重要时政新闻、法制新闻以及文体新闻。

对金勇来说,在新华社的五个月时光难能可贵,让他受益匪浅:一是极大提升了眼界,二是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

跟着他的指导老师,金勇既写普通稿件,也写内参,报道“江苏省如何打击拐卖人口”等重大新闻,使自身眼界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开阔。

“我觉得新华社是一个大熔炉,记者水平都非常高。”金勇表示新华社的竞争压力很大。据他介绍,当时的新华社是“万人大社”,记者特别多,但与之相对的是其社属媒体的稀少——只有《新华每日电讯》和《经济参考报》两家平面媒体。除了授权发布的重大新闻,只有优质稿件才能被其他媒体选用。在人才济济的新华社里,他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99年8月,金勇结束了在新华社的实习,进入《苏州日报》工作,在国际新闻版担任记者、编辑职务,后成为总编室副主任。在《苏州日报》工作的四年里,金勇遇到了两大困难。第一个困难是编辑稿件时,配图政治把关的困难。由于地方媒体很难有资料库,金勇有时要借助外网寻找文章配图,这就需要严格的政治把关。第二个困难是值夜班。他常常要从下午5点左右忙到凌晨2点。值夜班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人际交往。

但困难背后更多的是收获,四年的经历一方面让金勇养成了解国际形势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使他在版面策划上有了更多心得体悟。

“一个好的版面:一是标题起得好,二是图片配得好。”金勇告诉记者。

2001年9月11日,北京突然传来消息,美国发生“9·11”事件。金勇马上召集人员收看凤凰台,接着向总编汇报计划:“我们要突破常规,做一个整版。”得到首肯后,从北京时间晚上8:45 到第二天凌晨7:45,金勇和编辑部成员连夜赶制11 个小时,做出了一版精彩震撼的新闻,最终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这版新闻的排版别出心裁。为了凸显“9·11”事件的残酷性与重要性,金勇采用了“黑翻白”的手法,“正常的报纸是白底黑字,我们做成了黑底白字,辅以彩色图片,冲击力非常大。”此外,在图片的选取上,金勇也有严格的标准,分别从事件顺序、美感等方面考虑图片排版,使视觉不至于发生倾斜,且具有庄重感。

“16年了,小龙女和杨过能重逢,但历史不可能再重演。”金勇在“9·11”事件那天给当时的报社总编发了这条短信。历史无法重演,但这份报纸已经载入了中国新闻史的史册。

2003年9月,金勇考取中传国际新闻专业博士,并于2006年7月留校任教,开设国际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西方政治制度等课程,现在主要关注国际新闻方面,教授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与中国外交等课程。

在金勇看来,他在一线的工作经历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因为实践更有说服力。“有些老师教新闻实务但没在一线待过,那叫‘空对空导弹’。”金勇是一位推崇理论素养和实操实力结合、融实用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传媒教育者。

从记者到老师,金勇在角色转换中对记者行业有了不同的理解。“当记者时更多地感到这个行业的辛苦,当老师后最大感受是要替记者说话。”金勇呼吁社会一方面要对记者权益给予充分保护,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记者行业存在的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道德问题,主张“媒体约束社会,社会监督媒体”。

除了新闻道德问题,金勇也对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技术运用、媒介融合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为例,金勇认为:“相关报道在技术方面有进步,比如人民网的融媒报道。但整体还存在着政治领悟力不足、思维过于封闭等问题。”他提倡媒体放开思想,提供平衡和充分的报道,满足人民需求,展现文化自信。

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也为记者带来了挑战:当代记者的素质要求趋向于一专多能,即专于主业、兼顾其他技能。金勇表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不能跟进,就会被时代淘汰。”

对于技术进步,金勇强调:“机器给你提供的是广度,你的思考是你的深度。只有将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媒体新闻作品才有温度。”金勇肯定科技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记者应合理利用科技,抓住科技发展浪潮,兼顾自身深度,为新闻报道服务。

最后,以前辈和老师的身份,金勇对新闻相关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持续坚持理论创新,打好理论根基;二是要有强大的内心和个性的张力;三是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谨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转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官网)

京ICP备09046824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科技大厦 电话: 400-617-2669

在线报名

毕业时间: